(相关资料图)
□刘一昂(吉林大学)
近日,一条“大学生因体重48公斤被学校约谈”的话题冲上热搜高位。据报道,华中农业大学一名体重48公斤的男生因体测结果显示BMI较低,而被学校通过辅导员了解家庭经济情况,并表示学校会提供相应的帮助。这名男生后面做了澄清,表示体重轻和家庭经济无关,但还是很受感动。
事情一出,不少网友直呼“被学校暖到”,直言要这所“神仙学校”出来“挨夸”。虽然这是一次小小的“乌龙事件”,却让我们看到,一些高校正在通过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找到生活条件不好的学生,在“静悄悄”的过程中保护学生的隐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过去,部分高校的扶助工作缺乏“温度”,常常通过生硬冰冷的方式进行贫困生扶助,甚至出现举行贫困生“比穷演讲”这样的闹剧。殊不知,这样冷漠的方式,不仅会伤害贫困生的自尊,也会影响在校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最终可能造成与学校进行扶助工作初心相悖的结果,让扶助工作沦为“表面工程”。归根结底,这种“粗暴式”的方式体现出部分高校缺乏人文关怀的一面。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在不断进步,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拨款也越来越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也逐渐认识到把握贫困生帮扶和学生心理感受平衡的重要性。因此,近些年,高校运用大数据进行帮扶的新闻频频登上热搜,例如,浙江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都有过类似实践。学校通常是通过食堂消费大数据,对消费次数多、平均消费少的学生进行补助,而这种补助不需要申请,由学校“暗中”打进学生餐卡内。而这种“悄悄的善意”不仅赢得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可,更受到了舆论的一致好评。
这种可喜的变化,不仅体现出高校在困难学生补助工作中越来越有“温情”,也反映了高校的管理工作越来越注重细节,变得越来越“细腻”。大学本就是为学生而设,学校的一举一动影响着学生的言谈举止,而一所大学的胸怀也决定了它所培养的人才的胸怀。前几天,“高校2元盖浇饭,18年不涨价”的新闻引发热议,得到不少称赞,其原因就在于这所高校把管理工作落于“细节”处,真正把“善待学生”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根本。
而说到底,一所大学管理工作的“细腻”程度,不仅承担着为学生服务的责任,更承载着社会对高校的期望。近些日子,出现了诸如“高校封闭校园”“高校凌晨发送录取通知”的新闻,让公众对部分高校的管理工作产生了质疑。倘若高校管理者都能在管理工作中多一些换位思考、少一些主观臆断,多一分细腻、少一些粗疏,这样的事件也许并不会发生。可以看到,不仅仅是学生,公众也呼唤更加“细腻”的高校管理工作,希望这样的“细腻”多多益善。